新华网郑州10月30日电(郜骏雅)发源于秦岭的洛河一路向东奔流,犹如一条玉带穿过宜阳县。这座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小城历史底蕴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韩国故都所在地,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
岁月流转,今日宜阳正以蓬勃发展的航空装备产业、“双椒一药”特色农业和宜居宜游的文旅生态,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朝着打造现代化新城的方向稳步迈进。
小城孕育航空装备领域创业热土
2020年以来,一座名为“九创”的航空装备科技产业社区(下称“九创产业园”)在宜阳迅速崛起。目前,园区已吸引50余家航空装备领域科技型企业入驻,逐步形成覆盖特种材料、精密加工、表面处理、零部件制造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图为九创产业园一角。(资料图片)
九创产业园聚焦“育小”而非“招大”,着力孵化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
“我们的产品与技术已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在洛阳国联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企业创新成果。这家自园区创立便入驻的企业,团队规模从十余人增至80余人,营业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作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九创产业园以天使投资为核心,对入园优质项目进行投资赋能。园区以1亿元资金投资的7家小微企业,目前总估值已突破15亿元,其成果还服务于嫦娥、蛟龙等国家重大工程。
面对大订单承接难题,九创产业园推动企业“抱团发展”。从洛阳国联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发,步行不到200米便可到达洛阳欣锐特航空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不仅是邻居,更是产业链上紧密协作的伙伴。
“在园区里,许多订单都可以通过企业间协作完成。”欣锐特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园区会定期汇总并公布各企业的设备能力清单,并组织企业间的交流,方便我们互通有无、开展合作。比如遇到钛合金骨架加工需求,我们就会与国联新材料研究院合作。”

图为九创产业园面向企业免费开放的共享咖啡厅。(郜骏雅 摄)
完善的产业链与配套设施吸引众多企业从洛阳市区迁入九创产业园。一家入驻时仅7人的企业,如今团队规模已超200人,年营收突破1亿元,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园区定期开展政策、管理、法律等公益培训,县里还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该企业负责人说。
“双椒一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宜阳县山地丘陵广布、十年九旱、降水不均,这些自然条件反而为花椒、辣椒、中药材等特色作物提供了理想生长环境。

在宜阳县柳泉镇沙漠村花椒种植基地,“大红袍”花椒正在进行称重。(郜骏雅 摄)
九月,柳泉镇沙漠村花椒种植基地椒香弥漫。55岁的杨明全正将“大红袍”花椒装篮称重。他介绍,花椒耐旱怕涝,适宜山地种植,宜阳花椒粒大肉厚、麻香浓郁,市场认可度高。
十年前,杨明全放弃洛阳生意,回乡流转1040亩土地种植花椒。行情好时,一亩地纯利润可达一两千元。采摘季雇用200多名村民,日工资80至100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如今,杨明全正积极拓展欧盟市场。“花椒出口欧盟需通过600多项检测,目前我们仅差两项即可达标。”他对实现出口目标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80后“新农人”王偌飞正致力于为农业插上“数字+”的翅膀。他曾是深圳一家电子企业的高管,2019年返乡创业,以辣椒为切口探索智慧农业。他带领团队研发辣椒无人播种机,搭建辣椒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播种、灌溉、施肥等环节的数据驱动。
“我们的产品加工环节也实现了智能化。就拿产品包装来说,智能机械臂能精准分拣出无需二次加工的产品,效率比人工提升不少。”王偌飞说。企业还尝试与药企、食品实验室合作,利用辣椒叶、杆、根茎等边角料开发“宠物健胃消食片”,提升全株利用价值。
公司推广的“椒麦套种”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在宜阳向农户和村集体分红近300万元,农户除租金外亩均增收200至400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宜阳既有浓郁“椒香”,也有清雅“药香”。

河南国昕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处理药材。(郜骏雅 摄)
走进河南国昕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分拣、晾晒柴胡。2024年,该公司中药材销售额达8500万元,所产优质原料为下游深加工环节提供了稳定支撑。下游企业河南红日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车间里,中控大屏实时监控药品生产流程,智能化作业安静高效。中药配方颗粒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年产能可达1000吨。
依托本地中药材资源,宜阳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支持和企业引进,构建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中药材年产值约5亿元。
从“椒香”到“药香”,宜阳以“双椒一药”为支点,在守住资源根基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打造宜居宜游城市“后花园”

图为宜阳县城市展示馆中的城乡总体规划沙盘。(郜骏雅 摄)
在宜阳县城市展示馆,城乡总体规划沙盘清晰展现出宜阳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
南北群山绵延,洛河穿城而过,永济、龙泉、凤泉等人工湖泊如明珠镶嵌,为城市增添灵动气息。
近年来,宜阳立足洛阳城市“后花园”定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近郊游与休闲康养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县域环境。
漫步宜阳,满目皆绿。
熊耳山、锦屏山等山脉层林叠翠,65公里生态长廊如绿色动脉,串联起千余公顷城市绿地与百余个城市绿地游园。2024年,宜阳县完成绿化造林1500亩,生态修复1.8万余亩。目前,城区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近九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居民生活常态。

图为皮划艇运动员在宜阳皮划艇基地训练。(资料图片)
优良生态环境吸引众多体育赛事落地。2024年,宜阳成功举办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青少年锦标赛等各级各类赛事160余场次。
漫步宜阳,古韵今风,宜赏宜游。
走进陈宅村,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石渠穿村而过,村民聚于屋前闲话家常。近年来,陈宅村以“水韵陈宅”为主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一建筑风格,完善管网设施,打造公园绿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悄然兴起。

图为宜阳县洛水昌谷景区。(资料图片)
“陈宅之变”是宜阳乡村旅游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宜阳加强民宿集群建设,拓展农业观光、健康疗养等业态,精心培育“洛水昌谷”“灵山秀水”等文旅品牌,有效将“流量”转化为“留量”。2025年“五一”期间,宜阳累计接待游客超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6亿元。
“宜阳以航空装备首位产业为引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麦椒产业带和中药材产业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文旅项目建设运营,大力发展文旅新产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富强宜阳。”宜阳县委书记付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