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郑州市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以一系列靶向施策的重点任务为抓手,全面激活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动能,力争到2027年构建起服务完善、技术先进、产业繁荣、文化兴盛的中医药发展新格局,为健康郑州建设注入强劲的中医力量。
加快建设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中心
围绕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7年,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中医药国际合作更加深入,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面推进健康郑州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方案》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被置于首位。根据部署,我市将加快建设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中心,打造“一基地三中心”,即世界(中国)针灸学会基地、针灸诊疗中心、针灸研究中心、针灸国际交流中心,推动郑州成为全国及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针灸诊疗服务高地、新技术发源地、成果产出地、人才聚集地和培养地。到2027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引进全国知名中医针灸团队4个,培养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及领军人才3名以上;创新并应用针灸特色技术10项,制定推广针灸优势病种诊疗方案30项;高标准举办“一带一路”针灸论坛,打造国际交流活动品牌;建成国际化针灸人才交流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将全面提速。加快推进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6个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单位)、6个河南省县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支持郑州市中医院协同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积极推进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有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力争郑州市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5%的中医馆达到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标准。积极争取河南省名医堂工程项目,在全市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同时,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和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建设市级“治未病”中心、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促进项目、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等举措,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
打造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中医药要振兴,改革是关键,创新是核心。《实施方案》明确,我市要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总结推广中医药领域好的经验和做法。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市将重点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科技成果技术转化,通过深化医教研产合作,开展中医特色技术、经方验方的研究、推广和效果评价。积极推进各重点实验室提标升级,争取打造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将中医药科技创新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并作为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支持重点。同时,探索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研究,重点开展咳嗽智能监测设备、智能康复机器人、体外反搏传感穴位刺激设备、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智能煎药设备等技术装备研发。
中医食疗药膳的研发与推广方面,我市将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餐饮企业、社区食堂等单位或实体面向群众提供药膳服务,扩大药膳的普及面,增进群众健康。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专门针对中医食疗养生产品的快速审批通道,优化新产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过程中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让研发成果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
培育“岐黄道地药材”品牌
围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培育“岐黄道地药材”品牌,引导中药材规模主体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支持道地药材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支持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同时,积极吸引中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入驻宜居健康城等核心板块区域,吸纳多民族医药技术,通过深化医教研产合作,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产业聚集,打造融医疗、教育、企业、中医药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特色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依托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平台优势,谋划高品质康养项目入驻,在荥阳、新密等地打造宜居健康养老品牌。
传承中医文脉,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在金水区打造郑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人才工作室、中医药科普大讲堂、中医药新国潮市集、中药百草园。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区(市)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街区、文旅小镇等,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展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组建市级宣传团队,做好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普及中医药国粹精华。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加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中医药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同时,依托“空中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综合优势,把中医药纳入与卢森堡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范围,广泛参与中医药各领域交流合作,提升中医药开放水平。(记者 董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