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河南省出现8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7倍,且降雨日数多、日照时数少,大部土壤偏湿,局部农田积水,造成农机下地难、烘干晾晒难,给秋作物适时收获、晾晒带来不利影响。面对不利形势,全省上下坚持“抢”字当头、主动出击,科学调度农机装备,全力开展抢收抢烘作业,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精心组织,抢时收获
10月8日下午,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后朱村附近的高标准农田内,几辆大型玉米收获机正在地里“轰隆隆”地抢收。
后朱村种粮大户朱运五今年共种植300多亩玉米,“近期只要天气放晴、农机能下地,我们就立刻联系收获机进地抢收,目前已经抢收200多亩,剩下的玉米今天就能抢收完。”朱运五说,“今年秋收遭遇连阴雨,镇领导和村干部积极地帮我们种粮大户联系农机和协调烘干。虽然天气不好,但千方百计总算是把玉米收获到家了。”
针对田间湿度大、机械下地难的问题,周口市对农机进行了加装改造,如将玉米收获机前大轮更换为三角履带,在作业过程中可增大触地面积、提升牵引效率,让农机更适应在潮湿泥泞的田间作业,在今年秋粮抢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企的农机不仅要‘跑得快’,更要‘顶得上’。换上三角履带的收获机能够在50厘米深的积水耕地作业。”黄泛区实业集团董事长施国政介绍,“黄泛区实业集团作为区域农机中心和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在购买大型玉米收获机时就采购了多套三角履带,以备特殊时期能够正常作业。下一步,集团计划新增15台多功能抗灾农机,并与气象、农业农村部门建立‘秋收预警联动机制’,力求在极端天气下更快响应、更准施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秋河南省及早开展“三秋”农机具检修保养,准备各类收获机械20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8.3万台;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做好应急抢收作业准备。同时,将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联系调集周边履带式收获机抢收玉米。全省累计调集投入履带式玉米收获机7980台,其中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7014台。同时,探索轮式收获机械动力轮换装三角履带方式,缓解抢收压力。
截至10月8日17时,河南全省秋作物已收获8265万亩,粮食作物已收获5374万亩,进度均达到70%。其中玉米已收获442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花生已收获138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0%。
强化服务,抢烘抢晒
抢收的粮食怎么办?
对此,河南全省上下加强统筹指导,对收获秋作物抢时烘干晾晒,千方百计减少玉米霉变发芽。河南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救灾资金,第一时间下达到县,支持各地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10月7日,再次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补贴烘干和调度农机。周口市财政在省级资金基础上,又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减损减灾和安全收储。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全面排查摸清全省4963台烘干机械位置、主体和电话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引导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就近对接烘干点,科学拉运烘干。与此同时,切实做好燃气、电力等烘干热源保障,动员各类烘干主体24小时开机,人停机不停,开足马力进行烘干。截至10月7日,全省累计已烘干玉米、稻米430万吨。
10月8日晚7时,刚走进商水县天华合作社,就听见“沙沙”声,一辆铲车正在送粮口倾倒玉米。“那是烘干粮食的声音。”天华合作社负责人刘天华介绍。
据了解,天华合作社内的两台粮食烘干塔日均烘干量在500吨左右,覆盖了周围10到15公里内的农田。“我们从9月18号开始,烘干塔就没有停过,把玉米水分含量从35%左右烘干到15%以下。我们合作社建了烘干中心,主要是为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服务,随到随烘。24小时不停,我们保证人歇机不歇。”刘天华说。
同样的场景在驻马店市上蔡县无量寺乡陈寨庙村的陈宽民家庭农场上演。作为当地的大型粮食烘干点,陈宽民家庭农场共配备了4台烘干机,日烘干量共计300吨。“周边村镇的湿粮都送到这里烘干,4台烘干机都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农场负责人陈宽民说。采访中,满载玉米的卡车、拖拉机、三轮车络绎不绝进行过磅、卸粮、烘干。
据了解,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及时编发粮食烘干晾晒操作指南,针对烘干机械不足问题,组织各地挖掘开放闲置仓库、村委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空置厂房、平整房顶、空闲房屋等各类宜晒场所,进行摊薄晾晒,使用电风扇、鼓风机等设备强制通风,加速水分蒸发。大力推广应用铁丝笼存放玉米、花生荚果朝上等方式晾晒,防止收获作物霉变。(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见习记者 杨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