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养老就在身边,你了解多少?-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08/25 07:58:41
来源:郑州日报

机器人养老就在身边,你了解多少?

字体:

养护机构的机器人管家

  康复机器人帮助进行复健、护理机器人辅助翻身、24小时的贴身监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为智慧养老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测算显示,2030年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2万亿元,年产值达4000亿元。

  根据《2024年郑州人口状况报告》,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8.1万人,占14.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7.5万人,占9.7%。今年,国家关于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产业高速发展再添动力。

  如今,在郑州,机器人究竟能在养老方面做些什么?能帮助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哪些痛点?

  从康复助力到心灵慰藉

  推开房门,便有温柔的声音向你问好;通过房间里的语音AI终端,房间内的家具都会对你“有求必应”;床上的智能床垫可以检测你是否离床过久……智能养老如今不仅体现在专业机构,更是以更加多元、趣味、人性的形式飞入百姓家。

  60岁的高先生在2023年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左手左脚偏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儿子了解到郑州安杰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单下肢偏瘫康复机器人,详细咨询后觉得与父亲现状十分适配。

  “第一个月就可以站立了。随后练习迈步,第三个月就可以走连续步。刚开始还需要人扶,后来就可以独立行走了。”高先生表示,机器人的出现让父亲的康复之路变得又快、又好、又稳。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演进,机器人产业落地进入“快车道”,“家庭—社区—医院”的智能服务闭环将成为核心方向,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如今,一些健康监测管理机器人已在郑州多家养老院、社区和医疗机构“上岗”。

  福华街街道是郑州市二七区的老城区,福华街养老服务中心由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福华颐养院合作运营,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直属的社区医疗机构。中心总床位317张,其中,托老床位203张、医疗床位114张,目前,托老床位入住率达90%以上。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利用“互联网+”家庭病床平台,如今,中心已建床121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90人、失能老人31人,服务项目50余项。

  “老人佩戴智能型终端,利用智慧互联网医养信息服务平台,可在线上实现机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这样我们和老人子女都可以第一时间监测到老人最新身体状况。”工作人员表示,在“人力+技术”的双轮驱动下,有限的服务人员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智能化技术能够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智能化设备带来健康管理、生活辅助上的极大进步。

  除了智能安全监护,陪伴型AI(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悄然盛行。他们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和认知训练的新方式。

  “孙孙,看看奶奶写的字,好看吗?啥时候回来,跟奶奶一起打太极。”……中原区曹先生家中,他85岁的母亲正在和“孙子”视频聊天。

  曹先生介绍,这是一款专为认知症老人设计的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输入相关数据,它可以数字化老人周围家庭成员的形象和说话声音。“儿子在深圳读书,一年回来一次。老人想他啊,就给她买个聊天机器人,自从有了这个,老人精神、身体状态都比以前好太多了。”

  在河南谷子益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腾宇看来,未来将形成机器人、专业护工和家属互补的三角协作照护模式。

  给“钢铁保姆”多一点耐性

  目前,不仅有猎户星空、优必选、傅里叶智能、星尘智能、万德昌等机器人企业积极布局,中国移动、广汽集团等企业也针对养老细分场景推出了机器人产品。

  虽然形态各异的养老机器人在部分养老机构、家庭中陆续“上岗”,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居家养老照护中,养老机器人仍属稀罕物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公司生产销售喂饭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照护老人外出的机器人等,但因为信息渠道有限,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同时,眼下的养老机器人多是单一功能产品,但老人需求各异,养老机器人在日常护理、专业急救、指标判断等方面,还有赖海量数据加持。

  此外,很多机器人听指令才会动,但现实中,老人的养老需求,藏在蜷缩肢体、面露难色等未讲出口的细节中。而家庭环境中随意摆放的物品、老人方言口音差异、对科技的接受程度等,都会影响机器人的工作表现,影响老人的使用体验。

  价格也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购平台看到,养老机器人产品价格高达50万元至100万元,基础功能产品约2万元至3万元,最便宜的护理机器人也在1万元以上;机构里使用的养老机器人售价高昂,比如外骨骼机器人便宜的几万元,贵的几十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养老服务机器人走入普通百姓家,产品价格还需进一步下探,商业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对此,郑州安杰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盼盼表示。

  科技与人情并重的未来养老

  要真正让机器人在养老一线“用得上”“用得好”,科技企业必须深入养老机构实地调研,了解不同老人的真实需求。

  对于科技端,侯腾宇表示,目前服务类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已比较强,但灵巧操控和操作能力仍较为薄弱。以家庭场景为例,既缺少数据,环境也非常复杂。因此,他建议,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不仅需要采集医疗机构临床数据,还需要长期收集老年人的行为数据。

  在落地方面,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和人工智能培训师赵坤建议,可以用租赁取代购买,既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能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养老机器人的实际推广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意愿和体验。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养老机器人已在技术上体现出优越性和可用性,但部分老年人仍对新兴技术接纳较慢,对养老机器人存在不了解和不信任心理。

  社会力量可成为养老机器人普及的“催化剂”。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呼吁,公益组织可发起“机器人助老”志愿项目,培训大学生、退休医护人员担任志愿者,上门协助老人调试设备、收集使用反馈,帮助优化产品。

  在养老机器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始终牢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仝兆景表示:“科技是为了让老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子女和家人可通过机器人配套APP远程查看老人健康数据,与医务人员共同制定使用计划,也应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和关爱,还需要定期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交,增进邻里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当老龄化与数字化浪潮交汇,AI+养老不仅是产业的蓝海,更是一场关乎每个人尊严的社会实验。清晨,AI助手为老人播报天气,提醒服药;午后,VR眼镜带他们“重返”年轻时走过的山川;夜晚,智能床垫默默守护睡眠质量……这,正是科技对生命最深的敬意。(记者 陶然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飞 谷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