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郑州上街机场炫飞航空培训基地内,学员们正专注投入无人机训练,积极备考。 本报记者 陈浩 摄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7月3日,郑州上街机场炫飞航空培训基地内,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丝毫不减。
“往左打点儿,保持侧飞姿态。对,旋转要平稳!”00后教练邱佳洁站在草坪上,清亮的声音穿透螺旋桨的轰鸣。
这位朝气蓬勃的女孩,今年4月正式入职该培训基地。而去年12月,她还是这里的一名学员,如今已能精准捕捉学员操作里的细微偏差。
“学习无人机,既能增长本领,又能为就业加分。”邱佳洁笑着对记者说。原本对无人机充满兴趣的她,了解到行业对持证“飞手”的需求后,果断报名了培训课程。凭借在培训期间的优异表现,拿到教员证后不久,她就被该基地录用成为一名教练。
在培训基地,像邱佳洁这样怀揣梦想的人比比皆是。日前,郑州上街机场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认证考试迎来历史性时刻,单期参加考试的学员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创历史新高。这体现了郑州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折射出无人机行业人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与区域产业生态的成熟。
郑州通航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穆文涛介绍,10年来,上街区已累计培养无人机“飞手”3万多人,为航空植保、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物流运输、航拍测绘等低空经济应用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首期学员王鲁已在河南和深圳创办2家从事无人机研发、运营的公司。
为何这里的考证如此热?
市场需求硬约束。随着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无人机“飞手”的需求量持续攀升,无人机领域已有无人机测绘操作员、消防救援无人机操控员等5种新职业,目前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2024年,我国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需取得相关执照。
培养体系全闭环。上街区深化“低空+”融合发展,依托全国稀有的低空空域资源,打造的培训中心构建起“飞行空域+地面设施+专业培训”支撑体系,实现“理论—实操—认证”一站式闭环,吸引省内外考生扎堆应考。
培养模式强联动。上街区创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协作”的三方联动机制,整合8家具备无人机培训资质的企业资源,与多所高校达成“产教研”融合战略合作,建立1家考试中心,开展专业培训。
此外,2024年,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完善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培育低空产业生态体系”两大重点任务:到2026年,实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200家,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从政策端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进一步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从学员到教练,从考证到创业,越来越多的中原“飞手”飞向更广阔天地。记者 王延辉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