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象形文字甲骨文“活”起来-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4 04/13 08:17:26
来源:郑州晚报

让象形文字甲骨文“活”起来

字体:

用有趣的科普推广甲骨文,甲骨文传承遍地开花

  一个人戴着羊角状的头饰,以走路姿态展示了“美”;静坐在床边梳妆打扮的女子,代表着“妆”;下雪、下雨、下冰雹的动画则由“雪”“雨”“雹”三个字的甲骨文改造而来……几个简单动作的线条,便将抽象文字的释义通俗易懂地展现出来。

  在抖音“博物汉字”的账号主页,除了动态甲骨文制作的表情包引得众人关注,以甲骨文来呈现古代历史文化的“动画片系列”“三千年前系列”更是吸引了大批粉丝来进行“甲骨解谜”。

  如今,一群爱好传统文化、擅长新兴科技的年轻人,正尝试着穿越时空,在一笔一画中探寻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甲骨文的魅力,将这些古文字以“活”起来的姿态呈现在短视频中。

  栩栩如生 用甲骨文动画还原3000年前的世界

  一条“甲骨文动画还原3000年前战争场面”的视频,以象形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商周两军对垒的画面,有网友在评论区写道:“好像看见了闻太师霸气回朝。”

  点开“博物汉字”账号主页,丰富的系列视频,持续的创意产出,古老汉字与现代动画碰撞燃烧的奇妙化学反应,将“博物汉字”推向了一场高潮。

  这些极富专业性与益智性的解字视频背后,是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90后、0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他们从一年前开始研究甲骨文字体,起初尝试用图文的形式解释一些常用字的甲骨文写法,但很快便发现,这种静态的形式无法生动展示甲骨文的含义,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那么能不能让文字动起来呢?团队尝试了第一个动图“爽”字,在甲骨文里,“爽”像人腋下有火,表示光亮,仿佛一个人提了两盏灯。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形式初次尝试就获得了众多网友的肯定,有粉丝在评论中表示:“以前不知道为什么说甲骨文很象形,看到这个视频就完全懂了。”

  为了将最古老的甲骨文字和传统文化更紧密地结合,“博物汉字”的运营人黄丽洁所在的团队开始尝试用甲骨文演绎四大名著《西游记》或者《三国演义》,以及广为人知的古老中国神话。

  “我们需要找到突破点,什么样的人会对‘甲骨文’这三个字不陌生?什么样的人会愿意为甲骨文花时间?基于这些问题,锁定了对传统文化喜欢的人群,其实就是以自己为样本。”

  他们首先选择了西游记。作为一个本身偏冷门的话题词,“博物汉字”更希望甲骨文能够和一些大的IP结合起来,“甲骨文里的字形是千变万化的,西游记里的人物也是千变万化的”。

  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身穿虎皮半裙翻起一个筋斗“云”,婀娜多姿的“嫦娥”旋转作“舞”,片头曲中奔腾的马儿有近10种形态……

  “我们最开始的创作方向,就是把握喜欢传统文化的人群更愿意看什么样的内容。”黄丽洁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更愿意把甲骨文置身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回归我们内容创作的主线‘3000年前系列’,让组合起来的甲骨文图形演绎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学习、认识甲骨文 汉字文化将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

  运营“博物汉字”账号之前,黄丽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深传统文化爱好者。虽然不是就读于文字相关的专业,但她凭借着一腔热爱,对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舞蹈、戏曲,偏艺术、偏传统文化领域的事物均有涉猎。

  毕业之后进入职场,她将这份热爱转化成动力,从国风到汉服,一直走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直到2021年入职汉仪字库公司,她结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也达到新的高度。

  黄丽洁发现,众多的知识创作者活跃在这片蓝海中——甲骨文、古建筑、海洋生物、气象风暴等小众冷门学科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在用短视频做科普,并在这里找到了感兴趣的受众。

  从表情包到动画片,找对了方向,“博物汉字”创作的甲骨文视频很快就收获一批大学生和小学生粉丝的喜爱。“小学生对于抽象和图形类的比较感兴趣,家长也愿意让孩子看我们的视频。”

  在“博物汉字”团队看来,汉字的童年与人类幼崽互相吸引,学习、认识甲骨文这件事,在下一代孩子那里可以变得稀松平常。“甲骨文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希望用有趣的科普推广甲骨文的普世价值,也希望将汉字文化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甲骨文的书写,透视出独有的东方美学基因,简洁的笔画之间,汉字结构美感的起源,清晰可见古人造字的智慧以及对诗意的追求变得具体可感。

  粉丝的反馈给黄丽洁带来了灵感:从线上走到线下,团队可以尝试从粉丝受众群体出发,让甲骨文走进校园,走进小学生的日常。“除了小学生,当然也包括青年人,希望大家把认识甲骨文和学习甲骨文这件事情,变很稀松平常。”她补充道。

  他们在线下发起过甲骨文资格考试的活动,在2023年厦门的甲骨文文化节中,“博物汉字”设置了一个小小的互动区,放着甲骨文的印章、甲骨文的读物,还有甲骨文和简体字对应的翻翻乐,他们还给观众发放甲骨文试卷,附近的居民、年轻人、游客带着自己的孩子纷纷前来参加活动。

  一份试卷,需要思考,需要解答,完整地做完也需要至少好几分钟的时间,黄丽洁本以为效果不会很好,但在为期两个月的展出活动现场,“博物汉字”团队研究更新了三版甲骨文的试卷,“很多人几乎不参与别的活动,包括本地的特色和非遗,反而都围观过来做题”。

  “效果最好的居然是做试卷。”黄丽洁敏锐地发现,大众对甲骨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强。

  这个发现让她非常惊喜,也激发了团队将甲骨文从线上到线下推广的信心。“我们希望大家不要把对甲骨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而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实地触摸感受到。”

  打开短视频,一个接一个的首页推荐让人目不暇接: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快速“破圈”。往日的曲高和寡、晦涩难懂,通过这方小小的荧屏,变得通俗、生动而充满乐趣,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记者 宋莹玉 实习生 薛静静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飞 谷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