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普通的工装、一双劳保胶鞋,肩扛三角架、手提全站仪,上登数十米高的桥墩,下入十几米深的深井坑,不断地寻找测量点。架设仪器、调整精平气泡,在转动仪器的同时紧盯目标,整个测量过程一气呵成。
这是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马艳在进行工程测量的一幕。从一名普通的测量技术员,成长为测量能手,再到如今的中原大工匠,深耕洛阳城市市政建设二十余年,马艳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工作理念,用一把塔尺精准丈量,用工匠精神建设品质城市。
“在路上”是马艳对自己23年职业生涯最贴切的描述,“只要遇到难题,就像‘老饕遇到美食’,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把它‘吃’掉。”马艳坚定地说。
“测量是整个工程的灵魂”
1998年,马艳从河南省交通学校公路与桥梁专业毕业,两年后,她正式进入洛阳城市市政建设行业进行测量工作。
彼时,市政工程的日常管道测量需要下到十几米深的顶管坑内进行,许多年轻小伙子都不愿干,看起来瘦小的马艳却总是毫不犹豫地背着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下到顶管坑内,趴在地上一管一测、几坑轮测,从未耽误过施工进度。
“那时候很年轻,怎么可能不怕,踩着长竹梯下去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每次钻管道都是巨大的挑战。”马艳说,顶管坑内条件非常艰苦,但只要想到测量对于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再大的恐惧和困难都会被克服。
“测量是整个工程的灵魂。”马艳一边拿着设备一遍遍地测量,一边介绍,还不时地看看图纸。“在这里不仅有测量员,还有安全员、纪检员、预算员等,这都是为了工程前期准备服务的。测量员需要根据施工图纸,把施工图纸上的数据反映到工地上,这个工作必须重复万次以上,而且每一次的数据都不能有任何偏差。有的路为什么排水有问题容易积水?那就是测量工作没做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中,马艳深入实践,努力钻研学习当时行业最先进的全站仪,并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了造价、BIM技术等内容。
“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激励着我始终保持着认真谨慎的工作习惯,工地无小事,一定要精细再精细。”马艳说。
“创新源于生活细微之处”
2012年,马艳担任集团承建的滨河北路跨瀍河桥建设项目总工。由于场地受到限制,加上施工时赶上汛期,河道处不允许对大堤进行过大开挖,这导致大型机械和设备无法进场施工。因此,只能依靠立于河水中的钢管支撑满堂支架施工,使拱桥桥体均匀受力,保持桥体稳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马艳带领大家吃住在施工现场,苦思冥想,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
经过多次研究,马艳提出制作滑移设备,最终解决了无法利用大型吊装设备进行卸架的难题,还保证了汛期到来的时候施工的安全性。该设备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省部级工法,为以后无法有效使用大型吊装设备的工程项目提供了借鉴经验。
2016年,古城快速路的修建使马艳从一名技术人员成功蜕变成一位管理者,从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期满移交等,她事事亲力亲为,从未停止脚步。
“走在城市修好的道路上,想到一榫一卯、一砖一瓦都有自己的参与,这是我最自豪的时刻。”马艳说。
“做一名出色的筑城工匠”
“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作为洛阳市政集团的总工程师,马艳深知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BIM技术在建设行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2017年,马艳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成立洛阳市政集团BIM技术中心。
“传统的BIM技术可以简单理解为手绘图纸,只能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才有用武之地,而现代化的BIM技术实现了二维绘图到三维绘图的转变,可以提前预判问题,便于施工进度管理和节约成本。”马艳说。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BIM领域,马艳默默承受压力,自己先上手学、上手练,并取得了全国BIM技能等级证书。为了更好地推广该技术,让施工过程更加精准高效,马艳时常深入施工一线,指导技术人员利用BIM技术改进施工技术方案,实现数据信息化应用,逐步构建起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一中心四小组”,引领企业技术发展。
与此同时,马艳带领集团公司总工程办公室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开发项目的梳理立项,同时开展组织培训、技术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并带领大家顺利拿下省级技术中心认定。集团公司创新攻关先后获得省厅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工法4项,省级新技术示范工程4项,专利35项。
“在工作中,‘差不多’就是‘差很多’,这是我不允许的。”在马艳看来,自己只是尽了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尽的职责,“未来我仍会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做一名出色的筑城工匠,托起城市荣光。”(葛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