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凿”出天河 银线飞架“电”亮太行
本文来源: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2022-11-16 17:10:11 责任编辑: 王海霞 范作言 作者: 张澜 郭栋

艰苦奋斗“凿”出天河 银线飞架“电”亮太行

2022-11-16 17:10:11 来源: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摘要

  据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消息,从“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顺山势往下,走不多远就是盘阳村。这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山村,因当年修渠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盘阳会议”在此召开,“红旗渠”的名字从这里诞生而闻名。

  元明喜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河南林州盘阳人。16岁开始参加红旗渠修建,23岁参与盘阳水电站建设,26岁起成为盘阳村一名电工直至退休,老人一辈子因渠与电结缘,见证了电能点亮这片土地的艰辛历程。

  修渠老人的传家宝

  11月8日,走进元明喜家,老人让儿媳拿出一件叫墩铲的宝贝,这东西一头像钢钎,用来锻石,一头像铁铲,用来挖土,是当年他挖电线杆坑的专用器具。

  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境内山地、丘陵占86%。上世纪90年代初,青年洞周边群众都早已用上电,但位于山岭上的界牌村却因位置偏远、地势险峻尚未通电。1995年冬,林州供电部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界牌村18户人家过上亮堂年。为将电杆、导线盘、拉线石等运至山顶,元明喜他们用大绳和撬棍,在地锚的助力下,一步步、一层层把电杆滚上山,仅用11天就运完了从谷底向山顶架线所需超出2000吨的电力器材,赶在农历小年前为村民送上了电。

  明星主任的新招数

  2021年7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组林州电力职工勇渡急流抢修电力设施的画面,让故事主角、时任国网林州市供电公司配电中心主任的郭金奎成了电网明星。然而,郭金奎却说,比起当初建设35千伏定石线路的困难,这真是“不足挂齿”。

  1994年,定石线路架设创下了当时林州两基杆塔跨距超800米的最长纪录。郭金奎至今清晰记得,山脚下第一基杆是23号杆,线路跨越红旗渠第二干渠。

  23岁的郭金奎带头跳入冰冷的渠水,将两节电杆搬过红旗渠,大家推绞磨盘向上拉运电杆,结果“半天走的距离还没有电杆长。”次日,郭金奎就带人将绞磨盘固定到了拖拉机头的转动轴上,用了7天时间终于将6根杆硬拉到了坑位。自此,郭金奎奇招频出,还用钢丝绳设计了运杆索道等提高效率的施工方法。可即便如此,现场100多人饿了啃硬馒头、渴了喝山缝水,还是苦干大半年,才终于将32基杆10余公里的输电线路从山上给“挂”了下来。

  施工队长的欣慰事

  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林州市供电公司的杨保军接到任务,为石板岩镇大垴村全面改造高低压线路。这是林州海拔最高的行政村,1976年通电以来村里供电设施一直小修小补。为让村里的留守老人用上舒心电,杨保军和11名电网青工上了山。

2017年9月,石板岩镇大垴村实施电网改造

  “山下施工,一般10分钟就能刨个坑,一天立一二十根电杆不成问题,但在大垴施工需要先开山路,在岩石上打坑,挖掘机砸下去就几个白点,打一个两米深的标准杆坑,最长需要十几天。”杨保军说,“就这样,跟修红旗渠相比还是好多了。”杨保军的父亲当年在渠上负责担运石料,他是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施工中,杨保军带头吃住在山顶,3个多月里,他穿废了17双鞋、4套工作服,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防护手套。

  红旗渠精神一代代薪火相传,不仅让林州人喝上了幸福水,也让深山群众用上了可靠电、绿色电、致富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累计在林州区域投资17.32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座,新建改造10千伏及400伏高低压配电线路4304.3公里,总里程是红旗渠总长度的2.9倍,全市户均配变容量增长2.6倍,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如今,太行明珠银线飞挂,城乡大地灯火璀璨,全电厨房、电锅炉、汽车充电桩等现代化智能用电模式已进入山村寻常百姓家。高举红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创业四部曲的林州人民正以更加昂扬奋进的风姿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张澜 郭栋)

标签:
相关新闻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3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