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的麦收足迹
本文来源: 新华网 2023-06-10 15:48:05 责任编辑: 王海霞 范作言 作者: 刘金辉

一家三代人的麦收足迹

2023-06-10 15:48:05 来源: 新华网
摘要

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与山东省曹县相邻,黄河故道从其境内穿过,曾遭受过黄河水患之苦的民权现在已是良田万顷。

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与山东省曹县相邻,黄河故道从其境内穿过,曾遭受过黄河水患之苦的民权现在已是良田万顷。

   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收小麦。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新华社郑州6月10日电(记者刘金辉)这几日正是河南民权县27岁农民刘富康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组织6台联合收割机用时三天割完了自家的1400多亩小麦,又开上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拖拉机播种玉米和大豆。

  “‘三夏’的收和种都是在抢,这段时间每天都忙到凌晨。”刘富康说。尽管带着草帽,穿着防晒衣,但依然无法阻挡黝黑覆盖他胖胖的脸庞。

  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其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与山东省曹县相邻,黄河故道从其境内穿过,曾遭受过黄河水患之苦的民权现在已是良田万顷。

  刘富康2015年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大专毕业后,在郑州打了5年工,其中有一年还做了海鲜生意,但赔本了。2020年,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他回到了民权老家,和父亲一起经营拥有1400多亩地的农业种植合作社。

  “与其在外面瞎混,还不如回来种地。”刘富康的父亲刘振军说。

  但刘富康并不情愿,他考上大学,就没想着回农村,因为父亲强制要求他回农村的事,他跟父亲拗了很长时间。

  回农村后,先进、智能的农业设备逐渐改变了他的想法。刘振军带着他到山东考察时,他看到别人已经使用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精准播种,甚至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他便来了兴趣,很快为自家的两台播种拖拉机安装上北斗智能终端。

  现在,刘富康已经将这套系统“玩”得很熟练,他坐在拖拉机上只需要在转弯的时候打一下方向盘,其余时间都无需碰方向盘,他可以转过身来观察后面播种的情况。随着拖拉机的匀速行进,种子、化肥和滴灌带可同时埋入土壤中。

  “只要在北斗智能终端中设定好地块数据,播种机就能进行直线播种,每千米的误差在厘米级,播种精度明显提高,每天能播种上百亩。”刘富康说。

  目前,北斗智能终端在收割和播种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中国很多地区都在推广普及这套系统。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出台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要使“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

  刘富康的爷爷,78岁的刘运江在地头看着孙子的操作羡慕不已。“我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割麦靠镰刀,一天割不了几亩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整个‘三夏’下来累得脱几层皮。”他说。

  刘运江记得,他们家的第一台农业机械是1990年买的一台三轮手扶拖拉机,就这在村里都很稀罕,不用再靠架子车拉麦子了。1993年,他买了脱粒机,1996年,买了一台四轮小型拖拉机。

  这些机械一般都由刘振军驾驶,他是搞农业的一把好手,原先家里只有9亩地,2008年他流转了146亩地,开始搞集约化种植,2019年流转面积达到14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

  随着前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甚至定居城市,他们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粮大户,使分户承包的土地逐渐集中,种粮大户可以搞规模化种植,也愿意投资农业,购买先进的农业设备,提高效率,这也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和富康爷爷这两代农民都没啥文化,靠着一点精明劲儿在搞农业,但富康不一样,他文化底子比我们强多了,这些智能的设备他很快就能搞懂。”刘振军说。

  现在,刘富康家里拥有大大小小的农机30多台,他操控无人机施肥、打农药,一天能完成600到1000亩地,“坐在车里就能遥控无人机,晒不着。打开开关,滴灌系统就能自动灌溉,不用人管。”刘富康说。

  从事农业生产三年,刘富康对农业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有了新的目标。“还得学习、引进新技术,力争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收割、播种。”刘富康说。

相关新闻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8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