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一路的法桐
本文来源: 新华社 2022-05-10 10:22:44 责任编辑: 程文超 作者: 吴刚

纬一路的法桐

2022-05-10 10:22:44 来源: 新华社
摘要

  这是4月10日拍摄的郑州市纬一路街景。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新华社郑州5月9日电(记者吴刚)晨光穿过法桐树叶,洒在董云岚肩上,他用手抚摸树干,抬头观察树叶长势,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做着记录。一顶鸭舌帽,一双运动鞋,背着斜挎包,85岁的董云岚和老朋友——纬一路上272棵法桐又见面了。

  董云岚是一位退休林业专家,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林业研究和古树保护工作。

  暮春夏至,蝉鸣未起,河南省郑州市迎来晴好天气。纬一路藏身于郑州市金水区的闹市之中,法桐整齐排列在路两侧,从街头贯穿到街尾,树干粗壮挺拔,从树干长出的两根树枝经修剪呈“Y”字形向上延伸,托举着巴掌大的树叶。

  “郑州紧邻黄河,从黄河边刮来的风沙,曾让整座城市灰头土脸。为防治风沙,20世纪50年代,郑州大规模种行道树,经过多方论证,最后确定了种植法桐。”董云岚到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郑州栽种法桐,“那时候大伙儿干劲十足,一心想把城市变个模样。”

  郑州栽种的法桐,学名为“二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因根系发达、生长快、冠大荫浓、对有害气体抗性强等特点,被称为“行道树之王”。

  每年4月初,法桐进入新叶萌芽期,嫩黄色树叶一簇簇顶出灰色秃枝,枝头悬挂着上年结的果序。进入5月,随着温度升高,新叶舒展,果序成熟开始脱落,呈毛球状散开,在空中飘散。  

  4月10日,一位老人在纬一路法桐树下驻足。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14岁的李玥豪往返家和学校,要穿过纬一路这片法桐。放学路上,他总喜欢捡路边掉落的“毛球”。“小学的时候,我把‘毛球’带回家,埋进花盆,每天浇水,观察土里的动静,期待家里也能长出一棵法桐。”李玥豪捡的“毛球”就是法桐的果序,果序内有800多粒种子,成熟后种子像小降落伞飘进土壤,等待时机,长出绿色。

  李玥豪的奶奶支玉香今年72岁,大多时间居住在纬一路旁的小区。“进入5月,郑州一开始热,法桐的树叶就心照不宣全张开了,走在树下能感觉到凉意,下小雨我们也不打伞,法桐能为行人遮阳挡雨。”

  郑州市园林局数据显示,法桐树下,空气湿度可增加约50%,温度低于周边3℃以上,吸收城市噪音10到30分贝。

  “看见法桐就想起郑州。”支玉香说,“法桐已经刻在郑州人的记忆中了。”

  2007年12月14日,在郑州市市树评选中,法桐以56.4%的得票率当选。

  “这些法桐栽种的时候,跟铁锹把一样细,现在,两三个人手拉手都抱不住。”董云岚摸着树干说,“我和它们一起成长,一同见证郑州的发展和时代变迁。”

  1948年的郑州只有几十棵行道树,被称为“风沙城”。经过几代园林人的不懈努力,郑州市近年来先后被评为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

  郑州早期道路的名称,多以经纬和数字组合命名,东西走向的横路以“纬”命名,南北向的纵路以“经”命名,从空中俯瞰,路两侧郁郁葱葱的法桐像绿色的标尺,刻画出一座生态城市的经纬度。

  郑州市园林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市区已种植法桐约200万株,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已绿化覆盖。  

  这是4月10日拍摄的李梦瑶在纬一路上的咖啡馆。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33岁的李梦瑶在纬一路上经营一家独立咖啡馆,店内装修复古文艺,门口放着椅子供路人休息。“为什么选在这里?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法桐树旁,给人们提供一个慢下来的角落,喝杯咖啡,体察自然,感受郑州的味道。”

  郑州越来越多的街道提升颜值,变身网红打卡地,林荫路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提升了快慢相宜的城市体验。

  落日熔金,鹭鸟拍打着翅膀栖落于城市上空。提着菜篮子的老人、刚学会骑车的孩子、三三两两夜跑者在法桐树下的步道擦肩而过,黄河岸边这座古城,迎来翠绿的夏天。

  “把绿色还给城市,城市才有生命,市民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董云岚沿着纬一路,一棵一棵地观察这些法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些法桐像默契的老友,沉默注视着这位老人。(完) 

标签:
相关新闻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6061